第63章 这是误会?(1 / 2)

加入书签

临清不能守?

节堂内几人听到赵九公的发言后,颇觉诧异。

学儒兼兵的颜元开始有话了。

自前元会通河开通,会通河与卫河交汇于临清。

临清因河而兴,成为运河之上最重要的运转中心之一。

特别是明初重新疏浚会通河以后,临清则是‘关察五方之客,闸通七省之漕,固南北之咽喉,近畿之锁钥’。

再加上临清城高池深,足有三丈二尺,且皆为砖石,历经300年的加固,虽然不如开封、济南、京师等大城高耸,也算是位处三省交界之地的大城。

期间更没有遭逢大型兵灾,百姓颇为富庶,四周皆平原,城内更有大量的工匠、铁匠等人口。

清廷转运的漕粮大部分在此,广积仓的储量能高达百万担。(万历时期最高的时候)

虽如今尚未得知广积仓的粮食具体有多少,但肯定够我们吃的,我们再全力铸造火炮,凭借此城固守,对外掳掠四野。

在控扼临清的同时,对外扩大州县,整训兵马。

而清廷漕运断绝,不出半年,北地必乱。

我们背靠山东马帅,有粮有城有炮又有人,只需守上一年,哪怕是两年,都能等到平西王反清大军北上。

按颜元的推算,两年的时间,吴三桂的北伐大军爬都爬到了。

其实说实话,颜元这样推演并没有错。

临清确实是清廷脉门。

只要吴三桂拼了命的北上或是东进,此时又恰逢直隶、山东天灾,清廷也需要派遣大军西援甘陕,再加上吴应熊踩着临清。

如此重重危机下,只需守上半年,最多一年,直隶和山东就得开始人吃人了。

颜元说“守两年”时候,吴应熊的心“咯噔”了一下。

前世吴三桂至死都没打过长江这话,他是万万不能说出来。

一说出来,人心立即就散,当场就把自己押去跟清廷讨赏。

大伙肯跟着他吴应熊,还不就是看到平西王兵精甲锐,势如破竹,完全有打过长江、开国建朝的机会嘛。

只要吴三桂杀入中原,灭了满清,他肯定要当皇帝。

他不当,也得当!

他不当,几万兄弟冒着全家杀头的风险陪他造反是过家家吗?

兄弟们的从龙之功怎么办?谁来赔啊。

而吴三桂当了皇帝,吴应熊就是储君,就是下一任的皇帝。

大伙抱着未来皇帝的大腿,以后肯定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出去看上哪个姑娘,当街抢就行;看上哪个矿山,就带人给占了。

多么美好的愿景啊。

现在你要是跟他们说“俺老爹不过长江啦,他就在长江边过家家而已”,你看在场的人会不会调转枪口,马上重归大清。

兴明讨虏也好,杀虏复汉也罢,都是忽悠失意书生和底层百姓的口号。

读过书、明事理、能考上科举的聪明人,大多数已经在清廷当官了。

他们是既得利益者,不到生死攸关之时,不会拿着身家性命陪你造反。

所以要对抗清廷,就得用蠢一点的人和贪财好利的小人。

对付那些蠢人,你就不能说真话。

总不能说我们平西王反清,是因为满清要削藩,动了我们的利益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