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后知后觉(2 / 2)

加入书签

两个村的村长此时都慌了,能找到这么好的东西,解决他们粮食受潮的大问题。

适当的给点东西补偿,这是很正常的。

关键是人家也没狮子大开口,所以,何家村和下河村很快就送来了一车车受潮的粮食。

赵家村这边也没闲着,前阵子村里储存了不少的木柴,这会儿这些木柴也拿了出来,算是借给隔壁村的。

然后用这些木柴烧炕,也幸好赵家村的烟炕多,一车车的粮食进去,也不敢等着粮食全部炕干。

只要水分稍微小一点,不至于发芽就行,这两个村虽然折腾了一大圈,可粮食损耗也不少。

但是好歹保住了一大半,产量有去年的四分之三,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至少国家的粮食交了以后,老百姓不至于饿肚子。

韩家村全村老少爷们,都忙的脚不沾地,但是最后的产量却不足去年的一半。

要是所有的村子都是这样,韩家村也不会那么显眼,可隔壁的赵家村,只比去年总产量少了十分之一。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两个村的产量一对比,那差距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

最让人搞笑的地方,是有几户上一辈是赵家村人,分家后搬到韩家村的村民。

原本想着韩家村,靠公社那边近一点,各方面条件好一点,谁知道现在收粮食,跟赵家村没办法比。

要是长此以往,他们还不如搬回赵家村。

没看到赵家村去年打猎,今年大丰收,村里还开了窑厂。

这都是让人羡慕眼红的事呀。

隔壁村的人也在偷偷的算账,去年打猎,今年开窑厂还有大丰收,没看到赵家村今年的新房子都变多了。

照这样下去,赵家村的日子会越过越好,还不如趁着这个时候赶紧搬回来。

类似这样的事儿还不少,一时间黄三都有些为难,村里的人自然是越多越好。

可问题是资源有限,搬回来的人多了,他们多分点资源,别人就要少分点。

村里人可就不乐意了。

而连绵不绝的阴雨,一年下了二十天才停下来,这个雨覆盖的面积非常广。

随城隔壁几个县市,几乎都遭了灾,因为这个雨一直让秋收处于停歇状态。

农民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田,能收上来的稻谷却寥寥无几,许多县城跟张建国前世一样。

都遭灾了,原本的稻谷产量不足去年的二分之一。

而随城在徐国忠的带领下,虽然也遭灾了,但是因为提前秋收。

全城的统计平均下来,今年的粮食产量有去年的七八成,已经算是一个非常耀眼的成绩。

特别是赵家村,居然有九成的收成,简直在附近所有县城中成为传奇一般的存在。

为此,城里的领导和公社特意来表彰这事。

喜欢七零农村大旱,我家挖出地下暗河请大家收藏:()七零农村大旱,我家挖出地下暗河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